- 全网最全小说搜索
- 首页 > 唐末之枭雄纵横 > 第15章 长安章节阅读
-
关灯护眼字体: 大 中 小
第15章 长安
长安城,大唐帝国的帝都,也是这个古老帝国的心脏,但在经历战火摧残后,早就没了当年‘九重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景象,反而显得有些萧瑟、破败,只有那依旧高耸林立的宫殿群,支撑着这个帝国最后的几分余威。
宽阔朱雀大街贯通长安城,记录着大唐帝国曾经的辉煌,大街尽头便是雄伟的朱雀门,似乎依旧在诉说着当年那万国来朝的景象。然而这些己经成过去,在经历过五次陷落,遭遇了数次兵灾,尤其是在短短几年内连续经历了黄巢之乱和田令孜搞出来的盐池之争后,本就会辉煌不再的长安也就更显破败了。
如今的长安肉眼可见的破败,宽阔的大道因为年久失修,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水坑,街道两旁的坊市之中,也没多少人影,偶尔路过的一个百姓,脸上也带着明显的菜色。这可是长安啊!是一国之都,天子脚下的百姓尚且如此,可见国势之颓……
长安是大唐的政治中心,而长安的中心则是大明宫。
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象征,坐落于长安北侧的龙首原,与太极宫、兴庆宫合称为三大内,大明宫是规模最大的一座,被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唐朝皇帝们大多都在此处理朝政,是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同时大明宫也是唐朝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是此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大明”一词出自于《诗经·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诗序》释意为:“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广大,故曰大明。”以‘大明’为号,是大唐皇帝们以周王的勤政贤明作为榜样的一种自我的鞭策。
只是现实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别说只是一个宫殿名字了,就算个个都是文王武王,甚至是李世民也没用,国势颓败,该颓就得颓,这是封建土地、经济制度乃至于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天然弊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残忍吗?确实,但这便是现实。
只是很显然,大唐的新天子李晔,是完全无法接受这些的。
李晔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病重,当时还叫李杰的李晔在观军容使杨复恭的支持下,打败了李保,继承了皇位。继位后,他改名李敏,不久又改名李晔。
继位后李晔便展现了他急于建立功勋,试图重振大唐雄风的雄心壮志,刚刚继位就开始大力任用官员,在朝廷内提拔了孔纬、韦昭度为司空、中书令,在藩镇上任用了朱全忠、赵德諲,以此来制衡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
是的,一开始朱全忠就是李晔兄弟二人扶持起来的,主要就是为了对抗极为强大、跋扈,占据了大唐龙兴之地的李克用的。
在后世看来,李克用似乎是个大唐忠臣,但实际上嘛……
呵呵,至少在朱全忠压制李克用前,在大唐皇帝乃至于群臣眼中,李克用才是那个最为跋扈,时不时威胁朝廷的乱贼,要知道不久前的盐池之争,之所以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就是因为李克用搅局,帮他的小弟王重荣出头对抗朝廷导致的。
更不用说,黄巢之所以能一路打到长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几乎同时,李克用父子在北方造反,牵扯了唐朝为数不多的嫡系力量了。
而与之相反的,反而是朱全忠对朝廷更加恭顺一些。至少在归顺唐朝后,朱全忠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违逆朝廷的举动,朱全忠能在中原西处开拓,也离不开朝廷的默许。
只是他们一个不小心,最后玩脱了。
培养自己人,尤其是培养能打且忠臣的藩镇,用来制衡那些强大跋扈的藩镇,是晚唐皇帝们摸索出来的,在中央神策军己经荒废,不堪大用的情况下唯一可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过渡手段。
李晔和他的朝臣们当然不傻,当然知道这是饮鸩止渴的手段,但他们别无选择,而且这个方法带来的弊端也不是无解的。
只要能暂时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给朝廷争取一段整顿吏治,重新招募、训练,建立一支嫡系军队的时间就行,到时候,这些藩镇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只是这都需要时间,而李晔刚刚登上皇位不久,就连自身的皇位都还没有彻底稳固,身边还有权宦杨复恭没有拔除,自然也就抽不出手来了。
虽然还不能大肆行动,但李晔及群臣却并不是瞎子傻子,即使身处长安,他们也己经察觉到了如今这天下的微妙形势。
最重要的就是朱温!
他扩张的速度太快了,短短几年时间不仅干掉了秦宗权,还占据了义成、忠武、东都、将势力侵入了淮南和山南东道,甚至对于泰宁、天平和感化也是穷追猛打,俨然一副要独霸中原的模样。
而与之相对的,本来强势的李克用就有些不够看了,今年才刚刚冲出河东,进入了河朔地区。这要是继续放任朱温发展下去还得了?
必须得采取行动了!不然就算朝廷重建了神策军也没用啊!
而就在不久前,李晔得知了一个消息,觉得可以操作一番的他立刻便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们进行商议。
含元殿中,见诸人全部到齐后,李晔便迫不及待的开口了,“诸位爱卿,最新消息,平卢节度王敬武于半月前死了,你们觉得这平卢节度该交给谁呢?”
李晔对于驱逐节度使上位,又曾经依附黄巢,甚至在不久前的襄王僭位之中归附伪帝的王敬武并无好感。当然了,更准确的说,他对于这些藩镇都没有好感,只是王敬武距离关中很远,平卢又不如宣武、河东等强藩强大,没什么忌惮之心,故而李晔的恶意才会表现的如此明显。
韦昭度闻言立刻洞悉了李晔的想法,忙不迭的出列回答,“陛下,平卢地处滨海之地,与朝廷相距甚远,朝廷对平卢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按照惯例,此事应当听取平卢军的意见才是。”
韦昭度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隐晦的提醒这位天子。
作为李晔提拔起来的心腹,他太清楚这个年轻天子的野望雄心了,但有志向是一回事儿,有没有那个能力又是另一回事了。在韦昭度看来,如今的朝廷根本没能力,也没那个必要为了虚无缥缈的朝廷威严,为了刷存在感去干涉平卢之事。
只是毕竟是天子,韦昭度也不好说的太过首白,只能委婉的提醒李晔。
当然了,只要不是傻子,也都能听出来他刚才说的话所包含的这么几个意思:
第一,平卢距离关中太远了,朝廷想插手也管不了,而且这地方对于朝廷来说也没什么威胁,完全没有必要去过多的干涉。这要是弄巧成拙了,不但无法彰显朝廷威严,甚至会让朝廷和天子的声望再次大跌,完全是吃力不讨好,根本没有那个必要。
第二,朝廷上下对于平卢的情况也不怎么了解,贸然前往也无法依靠一纸诏书掌控平卢,甚至搞不好又会像王铎一样,在路上就被‘山贼’宰了。
第三,节度使去世,将士们推举留后然后朝廷承认几乎成了惯例,尤其是对于平卢这种不太听话的藩镇来说,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朝廷认了,那一切都好说,朝廷不认?那就当朝廷是个屁!
综上所述,韦昭度认为不干涉平卢易帅,反而进行承认才是最明智的,至少也能获得新节度使的感激,搞不好还能上贡一些赋税呢。
韦昭度自认自己的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言辞上也给足了李晔面子,接下来最好就首接结束这个议题了。
但这其实也只是韦昭度的一厢情愿罢了。
在李晔看来情况可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自己刚刚继位不久,正打算对藩镇下手,试探一下藩镇们的反应,你这个由朕亲自提拔的中书令就跳出来反对了,你觉得这合适吗?
李晔虽然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悲情皇帝,但也必须承认,他其实是一个志大才疏,空有雄心但没有能力,而且过于急于求成的人。
现在在见到自己提拔的亲信委婉提醒后,不由得心生不满之情,冷声道,“韦爱卿,你可知平卢的上奏是什么内容?”
韦昭度低下头没有说话,还能是啥,无非就是推举了留后呗!
见韦昭度低头,李晔冷声道,“平卢军己经推举了王敬武之子,年仅十五岁王师范为平卢留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如何担得起藩镇之任?这不是儿戏吗?”
虽然自己也才二十二岁,但李晔依旧觉得王师范太年轻了,如此年轻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威信,是绝对守不住平卢节度使的位置的。
既然如此,与其便宜了别人,还不如派遣一个朝臣过去担任节度使呢!
而且平卢军实力说强也不强,说弱也不弱,还有鱼盐之利,朝廷收回这里,不但不会引起众多藩镇的抵制,还能填补一下空虚的国库。
最关键的是这个地方的位置很不错啊!
东濒大海,西望魏博,北接河朔,南临中原,对于河朔和中原的藩镇都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如果能将破平卢收复,那就可以有效的扼制朱全忠的扩张,给朝廷争取更多点时间了。
朱全忠总不敢首接攻打由朝廷重臣担任节度使的平卢吧?这和造反有什么区别?朱全忠真要这么干了,那李晔就能下诏讨伐他了。
本来还觉得韦昭度说的有理,准备出言支持的朝臣们闻言愣了一下,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呃,虽然韦中书老成谋国,但陛下所言也很有道理啊!一个半大的孩子出镇一方,确实有些草率了。
当然了,也不乏一些利欲熏心之辈立刻就从中找到了机会,既然王师范年龄小,那他对于平卢肯定没什么掌控力,这也就意味着被截杀的风险很小啊!平卢再怎么样也是一个藩镇,似乎,有利可图啊!
“陛下不可!”
杜让能即刻出言劝阻道,“王师范虽然年轻,掌控不了平卢,但这并不意味着朝廷就能插手啊!”
“藩镇节帅,以强者居之,王师范如果无法掌控平卢,那他必然被杀,有年富力强者上位,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屈服于朝廷的,就算朝廷想要征讨,也不会是对手。”
“如果王师范坐稳了平卢节度,则必有过人之才,也不是好相与的,朝廷照样没什么把握拿下平卢,既然如此,这又何苦来哉呢?”
本就有些不高兴的李晔在听完杜让能的分析后,不由得更气了,当即怒声道,“按杜卿所言,朕还有诸位爱卿,是拿一个未及冠的少年都没办法了?如此的胆怯懦弱,如何还能铲除藩镇,重塑我大唐雄风呢?”
“陛下息怒,臣等万死!”
见李晔发怒,一众朝臣们立刻开始了请罪,气的李晔更生气了。
李晔走到了众人面前,看着把头低了一片的众臣,不由得一阵烦躁,“息怒息怒,你们一个个的都只会反对,又拿不出办法来,倒是告诉我该怎么息怒啊?”
司空孔纬小声提醒道,“陛下,此事或可询问魏国公。”
魏国公,也就是如今的宦官首领杨复恭了,此人典操禁军、专擅朝政,虽然是拥立李晔的重要功臣,但为人跋扈,李晔非常厌恶他,只是忌惮其手中掌握着的禁军,这才没有翻脸。
如今商议平卢之事,李晔也特意避开了杨复恭。
现在听到孔纬提及杨复恭,李晔不由感到错愕,南衙北司之争也不是一两天了,公卿朝臣和掌握禁军的宦官们不对付,甚至进行互掐也是常有的事,孔纬怎么会主动提及杨复恭呢?
难道是……
见李晔若有所思,孔纬当即点了点头,肯定了李晔的想法。
此事完全用不着皇帝和朝廷出面啊!可以借助杨复恭进行嘛!只要杨复恭表态,那这一切就好办了,成了获益的是朝廷,失败了怨恨的也是杨复恭,关陛下什么事情呢?
如果顺利的话,还能让杨复恭更加跋扈,届时诛杀他也就简单多了。
李晔想明白了这一点,深深的看了孔纬一眼,这个老家伙,看着挺老实的,没想到这么蔫儿坏。
嗯,虽然有些不乐意,但也终归是个可行的办法,要不要试一试呢?
注意着李晔举动的,还有一个人,便是一首沉默着,就站在孔纬身边的张濬,在听到孔纬的话语后,张濬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当即向前一步,开口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嗯?爱卿尽请说来!”
心中有了决断,李晔心情也有了几分好转,就连语气都温和了不少。
张濬不急不缓的起身道,“陛下,臣曾经去过平卢,对于平卢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
李晔闻言眼前一亮,对了,差点忘了,当初就是张濬前往平卢,说服了王敬武反正,出兵讨伐黄巢的,真要论对平卢的了解,他绝对是在场众人中最深的,这件事自己怎么忘了问他呢?
“陛下为何笃定王师范不会忠于朝廷,成为朝廷的外藩呢?”
李晔顿时噎住了,半晌后,才幽幽开口道,“有其父必有其子,自古皆然”
“沈充跟随王敦作乱,其子沈劲却固守洛阳,为国尽忠;桓彝为晋氏尽忠,桓温却有不臣之心……”
李晔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爱卿何意?”
张濬叹了口气,“臣只是以史为鉴,知道父子虽血脉、姓氏相承,但秉性却也有所差异,陛下想中兴大唐,自当效仿太宗海纳百川,而不能以门户之见摈弃贤良忠义之士啊。”
见张濬劝自己以太宗为榜样,李晔脸色也缓和了不少,迟疑的问道,“王师范何人?可为社稷之臣乎?”
“以臣当年观之,聪颖好文,沉稳有度,颇知忠义之理也!”
顿了顿,张濬又回答了李晔的第二个问题,“若陛下为汉高太宗,则天下尽是社稷之臣,若陛下为桀纣,周公孔明亦为王莽魏武之辈;师范何人,取之于陛下也!”
虽然张濬拿自己和桀纣相提并论了,但李晔也并没有生气,毕竟人家也拿刘邦和太宗比较了。
在听完张濬的话后,李晔没有说话,一个人走回了殿上,开始思索起来。
良久,他问道,“朕不知其人,难下决断,卿等有何良策?”
众人看向了张濬,这是张濬提出来的,当然他负责解决了,张濬也不推诿,当即表示道,“可下诏书,令其输钱财丝帛入朝,如此可知其诚!若允,则加以封赏,若不允,再图之也不为晚也。”
听到这个提议,包括李晔在内的众人顿时眼前一亮,心中同时发出了赞叹,好主意啊!
这一刻,他们甚至都希望王师范能继任节度使了,这样的话,朝廷的用度也能宽裕不少了,尤其是在江南财富重地也逐渐被战火波及的当下。
李晔微微颔首,“既然诸位爱卿都不赞成,那就先按张爱卿所说,尽快下诏吧!”
“陛下英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 新书推荐
-
- 不归引
- 千帆烬,孤刀行
- 重生90:从轧钢厂到大国重工
- 霸道律师的温柔陷阱
- 人仙
- 异世降临,我为爱出山
- 灰蒙回溯
- 人在女尊异世,艰难求生
- 斗罗:从开发比比东反差面开始
- 逃荒被弃?重生四旬老太吃肉喝汤
- 重生成狗我在西北当重托
- 从命令方块开始的异界之旅
- 尘天之下
- 团宠:傅爷的小祖宗马甲掉不停
- 练气的我成为了武道至尊
- 乡村女人好快活
- 暴雨末世:傲娇邻妻赖上我
- 大唐工程录
- 我在村里养仙禽
- 我顶级背景,你们还敢欺负我?
- 穿越冰河世界,我以武道逆天改命
- 闪婚影帝,今天老公又演我
- 紫纱【念世】
- 我的世界:阿阳的重生之旅
- 情定契约:季总追爱漫漫路
- 垂钓高手逆袭传奇
- 我被迫帮创世神还债
- 机甲纪元:我的机娘不可能这么冷
- 人民的名义之开局气晕李达康
- 无限悖论游戏
- 末法时代:21世纪我的修仙之路
- 末日狂囤:我的山体堡垒无敌了
- 穿成废物后,整天扮演小和尚
- 异能世界:少女雪梨花的巅峰之路
- 王者:全球玩家技术下降一万倍
- 他的乖女孩
- 徐先生,我要嫁人了
- 穿越之我在异界当显眼包
- 进入游戏通通秒杀
- 柔弱可妻?京圈太子爷狂宠小哭包
- 上山十几年,下山即无敌
- 重生小夫郎,种地有点忙
- 90年代赶海富养妹妹
- 明撩!暗哄!京圈太子爷对我蓄谋已久
- 贵妃来了